面对培训审判,谁是真正的罪人?

2024-4-22 11:33| 发布者: zwjm| 查看: 215| 评论: 0|来自: 北大纵横微信公众号

摘要: 一个真实的故事:应邀去参加客户的管理培训研讨会,原本以为是一个头脑风暴式的交流会,没想到却成了一场,其他部门对培训部门的审判会。首先开炮的是市场营销部。市场营销部门负责人说,我们在培训部组织的培训中学 ...
一个真实的故事:应邀去参加客户的管理培训研讨会,原本以为是一个头脑风暴式的交流会,没想到却成了一场,其他部门对培训部门的审判会。首先开炮的是市场营销部。市场营销部门负责人说,我们在培训部组织的培训中学会了目标管理,我们被要求按照smart原则做精准的目标设定,按照既有的方法分解目标,制订科学的行动计划。可是我们培训部门的目标是怎么设定的呢?培训部门的培训计划是如何实施的呢?我们收集了培训部这一年来下达的培训通知,发现,居然没有一个目标是明确的,没有一个目标符合smart原则!基本上培训目标的描述都是一个格式:为了有效提升中层管理干部的管理技能……什么叫有效提升?提升到什么程度叫有效?目标既然不明确,培训计划的科学性肯定就无从谈起,培训效果评估也就只能是做做样子了!令人十分不解的是,我们学了目标管理后,就要真刀实枪地去实践,而教会我们目标管理的培训部,在自己的目标管理上却玩着“过家家”的游戏,这是为什么呢?如果我们的市场营销目标写成这样,恐怕我们连广告费都审批不下来。可是我们培训部,却在这样的目标指导下,“按计划”花掉了一笔又一笔的培训经费。如此浪费,简直触目惊心!紧接着,生产部门马上附议:“浪费的可不仅仅是培训费用,还有宝贵的时间。我们的生产任务很繁重,人手也十分紧张。但是,还要抽出人来参加这些没有意义的培训。浪费了时间不说还影响了我们生产的进度”。其他部门也随之附议,一场对培训部门的“审判会”开得轰轰烈烈。特别是纪检部门,还把业务审判升级到了政治高度:“为了抵制浪费,现在我们连办公室的面积都做了具体量化和要求,可是我们在培训经费的管理上却如此大肆挥霍,谁要对此做出说明?谁要对这个结果负责”?培训部门的负责人满头大汗,如坐针毡。分管领导面有窘色,十分难看。
其实,关于管理类培训的效果,早已是老生常谈的问题了。管理类培训到底有没有用,已经吵了很久很久。我估计,这样的培训审判,,也绝非个例。因为在对企业培训的调查研究中,我们不难发现:企业的管理类培训普遍失效。为什么管理类培训的效果总是不尽如人意呢?我总结了管理类培训失效的5大原因。

01

本质错误的培训认知
企业培训的管理和实施部门,不能区分什么是教育?什么是培训?从而导致“以教育代替培训”的现象在企业中普遍发生。尤其是管理类培训,从形式到内容,大多是在做教育而不是做培训。教育的目的是提升素质,而培训的任务是解决问题。这种对培训本质上的错误认知,导致了培训随之而来的一系列问题。包括培训“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状,是因为一旦把培训定义为教育,那么培训就不可能产生立竿见影的功效,就不可能有的放矢地指向经营目标。培训本来应该是管理链条中和其他部件紧密咬合的重要齿轮,但由于给它的定义错了,培训就势必会游离于企业管理链条之外。有人戏说企业培训就是胡椒粉,哪里缺点味道就洒洒水。依我看,目前的企业培训,最多就是搁置在高效运转的管理机器旁边的“鸡毛掸子”!

02

一厢情愿的培训假设
“如果公司实施培训,那么培训对象就必须参加”—这大概是所有培训管理者和管理部门的下意识假设。如果需要理由,可能他们还会说:因为培训是企业给员工最大的福利!理论听起来毋庸置疑,理由仿佛也铿锵有力。但,如果公司提供的培训没用呢?更重要的是:这是你要的培训,还是我要的培训?
从理论上讲,培训部门应该是组织中最受欢迎的部门,培训任务应该是员工们最愿意去接受的任务。因为培训是帮助我们解决问题的:成本高居不下?通过培训成本得到有效控制;业绩不能达成?通过培训业绩明显上升;客户投诉率过高?通过培训投诉率大幅度降低。无论是组织还是个体,如果培训能给我们带来如此好处和利益,为什么会反感培训呢?可是,现实中,我们的培训工作恰恰相反,各部门抵触培训、员工不愿意参加培训的现象比比皆是!
因此,培训经理和培训部门“如果…那么…”式的假设,基本上就是一厢情愿的虚妄推理。因为,我们的培训没有解决学员需要解决的问题,甚至有些培训都不能从学员的实际出发。我们只是“想”帮他们解决问题,而安排了一场又一场、其实我们也不知道能不能解决问题的课程罢了!如果我们不能真正地从受众角度解决问题,一味地用制度和培训纪律要求大家参加培训,培训工作就成了“牛不喝水强按头”的变相惩罚。

03

模棱两可的培训目标
诚如前面案例中,炮轰培训部的市场营销部所言:培训目标也是目标。但为什么培训目标不是按照目标管理的原则进行管理?甚至都制订不出一个清晰明确、可衡量、有标准的目标呢?为什么“大大提升、有效提高、不断加强、提高水平”这些模棱两可的词汇,不断出现在培训目标的描述当中呢?因为,那些所谓的培训方案提供者,是从课题出发,而不是从问题出发提供培训方案(课程)。
例如:某公司部门之间沟通出现了问题,于是准备做一次跨部门沟通的课程。但,奇怪的是没有人研究:部门沟通到底出现了哪些问题?问题表现是什么?发生在哪些人、那些事、哪个层面?问题出现了多久?原因是什么?导致了什么结果?解决方案是什么?是不是一定用培训手段解决?我们不是从研究问题本身入手制订培训方案,而是把大量精力用在寻找一个会讲沟通的老师上。一旦确定了老师,老师也不去研究具体问题,而是围绕“跨部门沟通”这个课题开始备课。大概是扒一扒类如《有效沟通第5版》这样的教材,再找一些案例故事,然后制作一套PPT。如此,一门课程就诞生了!可是部门沟通的问题呢?却莫名其妙地被隐藏了!这样的培训实施一万次也没用,因为根本没有触及到实质性问题!我把这样的培训叫做“攒课”,市场上和企业内部,用课题掩盖问题的“攒课匠”比比皆是,而且其中不乏所谓的培训大师!
因此,我断言:如果不能“像制订销售目标一样制订培训目标,像实施生产计划一样实施培训计划”,那么,培训真的没什么意义!

04

缘木求鱼的培训路径
企业培训不外乎态度、知识、技能。这话大家都会说,但是事儿却未必都会做!我们经常看到“为了提高中层管理干部的管理技能,所以组织‘高绩效中层管理’讲座”这样的培训通知。且不说培训目标是否明确,但就培训目的和培训手段之间的逻辑就有很大问题。前面的目标是 “提升管理技能”,后面提供的手段却是“管理讲座”!讲座只能传授知识,而技能则需要专业训练。难道游泳、打球、驾驶这些技术是听讲座学会的?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是:企业组织的培训99%都是在教室里“听”课,简直让人啼笑皆非。听课只能让人“知道”,而并不是让人“做到”。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企业学习5s管理,只学会了划线而没有提升效率的根本原因。这就像老婆总是唠叨老公用完的东西不能放回原处一样。尽管老婆唠叨了一辈子,老公耳朵都听起茧子了,但这种现状依然没有改善。因为,老婆的唠叨只是让老公“知道”,而从来没有训练过老公,让他“做到”。
其实在企业的生产实践中,需要更多的是能力而不是知识。所以,企业培训更多地应该是训练而不是讲座。即便是知识的学习,也一定要从行为层面反映出学习的效果,否则单纯地为了学知识而培训没有任何意义!而企业的培训部门除了让学员“听”课之外,仿佛已经无计可施。如此缘木求鱼的培训路径,培训效果可想而知!

05

隔靴搔痒的培训技术
不是会说话就会讲课,不是你会做就能教会别人也会做!培训是一项技术性要求极高,专业性要求极强的工作。如果缺乏专业的训练,即便有一门很好的课程,由于培训实施者的不专业,也未必能产生应有的效果!告诉你一个惊人的秘密:中国99%的培训从业人员都是外行,无论是企业内部还是企业外部!一群没有专业技术、没经过专业训练的培训师实施培训,效果能好到哪里,自不必细说了。很多培训师的培训技巧,实在是惨不忍睹。我说隔靴搔痒,大概都有些夸大了!
见了太多“滥竽充数”的培训专业人士后,不由得思考:为什么培训领域有如此之多的“南郭先生”呢?
给你一架直升飞机让你开,如果你不会驾驶,你会说我不会开。如果你是一位财务方面的非专业人士,企业要求你去从事财务工作,你会承认自己不会做。对于大部分专业性比较强的工作来说,不会就是不会。但是,面对培训,如此之多的 “伪专业人士”却鲜有人说“我不会”!因为,大家都不会。但是这件事情细思极恐:如果你不会驾驶直升机而去强行驾驶,最多是对自己生命的不负责!而培训工作,承载的是一个组织的人才发展、经营目标、组织战略的重任!这就像一个不会驾驶飞机的人,驾驶了一架载满乘客的空客A308一样,这就不仅仅是对自己负不负责的问题了啊!
面对培训审判,“无知且无畏”——这可能才是培训的“原罪”。(加微信:ssqchxb,注明“深究培训”,深入学习“如何发挥培训的真正价值”)
作者:韩晓宾,北大纵横商学院副院长
转发:北大纵横微信公众号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中国科协|民政部|全国妇联|中国未来研究会|中国未来研究会家庭教育促进分会

地址:北京西城区核桃园东里6号广内街道党群服务中心内 联系电话:010-57854405 联系邮箱:2469287011#qq.com #换成@

Powered by FEPB X3.5© 2001-2022 ( 京ICP备2022018518号-2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