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研究文献综述及理论基础

2024-6-20 17:07| 发布者: zwjm| 查看: 310| 评论: 0|来自: 百度文库

摘要: 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研究文献综述及理论基础一、文献综述(一)国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的教育问题是一个全球关注的紧迫话题,虽然我国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独特时代背景下产生特殊现象。但国外也会发 ...
 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研究文献综述及理论基础

一、文献综述

(一)国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的教育问题是一个全球关注的紧迫话题,虽然我国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独特时代背景下产生特殊现象。但国外也会发生劳动力大幅度流动的浪潮,它不时发生在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但这一问题在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落后地区显得更为明显。正因为如此,留守儿童问题属于所有国家都要积极应对的实际问题,但也存在因国家或地区的现实差异性,其问题特点也存在差异。

国外关于移民人口儿童抚育课题的研究大多反映在国际移民对留守儿童的影响和由其亲属抚育儿童这两方面,这二者都属于亲子分离后的委托抚养范畴。国外专家学者通过对上述两种留守儿童模式的研究,发现大部分委托抚育对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都是极为不利的。Kuo认为,当孩子被留守后,儿童的安全存在隐患并且学习教育也会受到不利影响,并且也容易受到虐待,其被留守的经历还会对孩子的行为和心理发展产生负面影响。[1]国外这些流动人口子女抚养问题的研究,为解决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的抚养问题提供了有价值的启发。

国外有专家从人口迁徙的角度研究了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的家庭教育缺位问题,从物质生活保障方面来说,SHU Wen认为:如果父母外出打工能因此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能因此为孩子创造更好的教育和成长的物质保障,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积极作用。[2] 但Mordeno Imelu G在多项实证研究中发现,孩子在关键的成长时期因父母的缺位带来的是亲子关系不佳,让孩子与父母关系疏远,家庭教育和关爱的缺位带来的是孩子长期成长中无可挽回的身心伤害。[3]另外,心理健康的孩子往往综合素质会更高。但由于留守儿童普遍面临家庭教育缺失,缺少父母陪伴和关爱,他们大多数会有沟通障碍或性格孤僻的情况。

Davis Jason指出,与其他留守儿童相比,孩子们需要在家里做更多的工作,而这些家务活会耗费孩子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影响被遗弃儿童的教育质量。[4]

国外学者采用了调查、访谈方法以及观察方法和实证研究方法对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进行了研究。但他们对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有不同的看法。一些学者认为它是积极的,但大多数学者认为它具有更大的负面影响。通过对国外已有有关成果的梳理和分析,为本研究提供了研究理论上的支持和借鉴。

(二)国内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而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也位列亚洲第一。过去,国内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研究主要集中在抚养方式方面,其研究结果也大多数以学术理论性质为主,研究的针对性和具体性都较为欠缺。当前,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研究已经取得重大进展并且呈现多维度的局面,还针对问题背后的深层次原因进行了充分且有效的研究并且提出了可供借鉴的有效指导策略,取得了一些有价值的学术成果。

1.关于家庭教育缺失对留守儿童的影响研究

从家庭教育的缺失方面来看,由于留守儿童大多由老人照顾,缺少父母的陪伴和教育。而老人由于年纪大,身体状况不佳和学识水平较低等原因无法承担起对留守儿童的良好教育,这也是导致留守儿童出现不良人格和品行的关键因素。

闫祥华指出,留守儿童由于缺少父母的陪伴和教育,造成他们在教育和学习方面的极大负面影响,对他们的人格发展也极为不利。[5]田倩倩认为,家庭教育的缺乏对儿童未来的成长和发展都极为不利,这主要表现在影响留守儿童良好性格和品德的培养,同时因缺少了父母的引导和教育,留守儿童可能会染上一系列的社会恶习。[6]李芳利通过调研发现,父母缺位对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和心理方面等多个维度的不利影响。[7]

从以上研究可以看出,国内学者普遍认为,家庭教育的缺乏通常会给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带来负面效应,这也为中国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敲响了警钟。这些已有研究给了本次研究一定启发:要更多维度考虑这一系列问题的深层原因和如何改善这一局面。

2.关于教养形式对留守儿童的影响研究

儿童在接受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以前,最先获得的是家庭教育,因此家庭教育的教养方式对于儿童的身心发展有着深远影响。

刘庆和谭艳[8]通过研究发现:在民主性的亲子关系下养育的儿童在心理方面更健康,而溺爱养育对儿童成长中会造成一定消极影响。20世纪90年代初期,随着我国广泛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涌现出更多的独生子,这也让溺爱成为大多数家庭的养育常态,这不利于孩子的健康身心成长。[9]刘银燕认为积极的教养形式应是以父母为主导的,在这种家庭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心理更健康,学习能力更好。上述研究结果提示我们应该更加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方式。

3.关于监护、外出类型对留守儿童的影响研究

刘军通过研究发现,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主要取决于在外打工父母的返乡次数,并且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态与父母返乡次数呈正比[10]曹莉和雷宇认为,在各类儿童监护形式中,由同辈监护的儿童状况是最不利的,而单亲监护的状况最好。[11]段乔雨认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孤独感的强烈与否主要和父母回家频率有关,而那些父母回家越少的留守儿童,其表达反对的可能性就越大。[12]此外,葛梦凡(2017)认为,如果农村留守儿童监护人对孩子采用错误的教育方式和态度时,会对那些成绩不理想的儿童带来更消极的影响,会使他们产生厌学情绪或者辍学的想法。[13]叶松庆(2017)指出,父亲和母亲外出工作对留守儿童的学习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当父亲外出工作时,对留守儿童学习的影响并不明显;而当母亲外出工作时,则会显著影响留守儿童的成绩。同时,当母亲外出工作地点更远时对留守儿童成绩稳定性的影响也越大。[14]这也给了本次研究新的启发,要注重了解父母陪伴时间和不同监护人的陪伴对留守儿童带来的差异性影响。

4.关于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解决对策研究

通过研究和查阅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研究资料进行梳理发现,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解决对策研究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吕林认为,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劳动力回乡就业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有效途径。他建议政府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提高农村经济水平,从关键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15]。随着80后、90后青年日益成为当今农村建设的主力军,而国家素质教育的普及给了他们获得最高教育的机会,他们具有更高的思想意识,能更好的理解家庭教育和陪伴对于孩子教育的重要意义,因此他们更倾向于努力多陪伴孩子。

李苹对农村目前的教育发展状况进行研究,发现在现有条件下,从根本上解决留守问题的难度较大,提出立足于现实,采取多项措施提高农村的整体教育水平[16]。申宇静和张凤民认为让全部的留守儿童都涌入到城市进行学习和成长,势必会给城市的发展带来影响,从而产生一系列的社会问题[17]。我国城市的负压巨大,本就有庞大的人口基数,若让儿童全部涌入城市,必将引发各种城市问题,以上对策结果启示我们将改善教育情况视为对策的重点研究方向。

周琢虹强调让孩子与父母相守相依,创造有利条件让孩子跟随家长进入城市学习,是解决留守问题的主要途径之一[18]。李宁和傅凯认为必须首先解决农村学生在城市中上学难的问题,建议政府加大对农民工子弟教育的扶持力度[19]

国内学者采用多种研究方法,以多角度开展家庭教育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影响研究,并给出了多项解决方案,为本研究的研究方向提供了科学指导。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十分关注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社会问题,国内已有研究呈现出多视角的多元化倾向,许多研究分类越来越细化,涵盖了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多个方面。从农村留守儿童研究涉及到的学科领域来看,几乎涵盖了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领域,虽然研究领域较为广泛,但也凸显出其研究深度的不足,因此还需进一步深入开展多门学科的交叉性综合研究。

此外,国外有关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发展中国家。因为发达国家对于儿童权利方面的法律法规已较为完善,这些法律也规定了父母必须承担起照顾子女、教育子女的义务。同时,发达国家健全的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也为外出工作人员照顾家庭和子女提供了充分的物质和时间等方面的保障。因此,发达国家针对儿童权利保护的成功经验也值得我国学习和引鉴。世界上很多发展中国家的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与我国存在着相同点,比如在生活、教育和安全方面,留守儿童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同时,国内外的相关研究也给本研究提供了重要启示,本文将从多学科视角看待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根据我国国情,开展有针对性的调查研究,为最终提出科学改善家庭教育策略提供实践基础,并希望最初达到改善留守儿童成长的内外部环境的目标。

二、相关概念界定

(一)农村留守儿童

我国对留守儿童问题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994年,上官子木率先提出留守儿童问题,并提出“留守儿童”这一词汇,当时被定义为“父母在国外工作而由于种种原因被留在国内的儿童”。1995年孙顺其发表的《留守儿童实勘忧》一文中把留守儿童定义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20]尽管在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有学者提出“留守儿童”一词,但是在2005年教育部召开“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工作会议之前,关于留守儿童的探讨乏善可陈。会议召开后,我国开始出现大量对留守儿童的讨论,截至当前,对于留守儿童概念的探讨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1.关于年龄划分的讨论。学术界的研究将留守儿童的年龄下限界定为0岁或者6岁,年龄上限界定在14岁、15岁、16岁和18岁。《儿童权利公约》和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则没有设置留守儿童年龄的下限,均将留守儿童统一界定为未满18周岁的公民。

2.关于父母外出人数的讨论

在2016年以前,大多数学者将父母一方或者双方外出的儿童一同视为留守儿童。2016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明确留守儿童父母外出情况应满足“父母双方外出务工或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无监护能力”。[21]但是这一定义仍然忽视了的单亲家庭中的留守儿童,若法定监护人外出务工,则儿童也将处于留守状态。

3.关于父母外出时长的讨论。有学者认为,只要有父母外出行为现象均可以界定为留守,有的研究以我国人口普查认定流动人口的时间节点为依据,将父母外出时间界定为6个月以上,另有部分学者主张父母外出一年以上才算留守。

4.本文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界定

本文在研究中将农村留守儿童定义为:父母双方在农村居住地以外的其他地区务工造成无法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而被滞留在农村居住地,由其他长辈、亲属、同辈代为进行教育、管理和抚养的儿童。

(二)家庭教育

国内专家对于家庭教育的内涵有不同的看法。《辞海》中指出,家庭教育就是父母或长辈在家教育儿童和青少年。《中国教育大典》中将家庭教育定义:“父母或其他长者有意识地、有层次地在家庭中教育他们子女的行为。”董建政认为,“家庭教育意味着父母或其他长者有意识地的执行道德、智力、身体、美学的教育,以及为家庭中的年轻一代有意识地进行劳动实践活动。”[22]孙俊三、孙松竹认为,“家庭教育是父母(主要是父母与家庭成员中的成年人)对孩子的教育和培养。”[23]此外,家庭教育又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的家庭教育是指:父母的影响,即家庭中年长的成员(通常是父母)对其子女和其他年轻人的家庭生活影响;广泛意义上的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成员之间进行的教育。这一教育是父母对他们的孩子,子女对父母,长辈对青年,或者青年对长辈而进行的有意识和目的性的教育影响[24]。本文所研究的“家庭教育”是狭义上的家庭教育,主要是指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在家庭中所进行的教育活动。

作为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因素,家庭教育内容在儿童教育方面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本文研究的家庭教育内容,按照缪建尔教授的观点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基于家庭幸福方面,具体是指对儿童的健康、安全常识教育以及对原生家庭的榜样作用;二是儿童个性化的支持内容,比如关注儿童身体发育,加强对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的认识,关注儿童的个性发展差异,培养儿童兴趣爱好等方面;三是促进儿童社会化的内容,比如注重对儿童的法律知识教育、基本伦理道德的培养、基本社交技能和冲突解决技等方面的教育等内容。

七、理论基础

(一)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 Maslow)在1943年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他认为:个人需求有不同的高低层次区分。每个层次的需求和幸福感的程度都会对一个人完善的人格产生深远的影响。人类的需求层级从低到高分为五个方面: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五种需求。该理论认为这五种需求来源于人类的天性,当满足了低层次的需求之后,高层次需求也会随之出现[25]

儿童具有较长阶段的成长依赖期,他们无论在身体和还是精神心理上都需要有父母和长辈的长期照顾,才能健康成长。由于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在外工作,地理距离遥远,难以照顾孩子,大多数情况下只能将孩子交给临时看护人来照顾,但这种照顾仅仅只能满足孩子的生理需求。在儿童发展过程中更为关键的安全情感需求是否能得到很好满足,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儿童成年以后的健全人格和价值观。因此,儿童在童年时期对父母的高质量陪伴需求是非常关键的,对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有着重要作用。而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人一般更注重他们物质方面的生理需求,而往往忽视了他们对情感上和精神上的安全感需求,这也导致农村留守儿童需求和家庭教育低端化现象,也使得有效的家庭教育难以开展和发挥有效作用。

(二)社会支持理论

社会支持的概念源于1970年代的精神康复科学范畴,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国内外对社会支持理论的运用已经超越了原来的定义范畴,并扩大到包含对弱势群体供给物质和精神支持,并协助他们克服生活和发展问题的社会行为的综合范畴。由于儿童教育的不断发展,在儿童教育中也得广泛应用社会支持的概念。比如,美国著名教育家卡纳特认为,社会支持主要分为五个方面:情感支持、满足自尊支持、社会整合或者网络支持、物质支持、信息支持[26]。此外,根据社会支持提供者类型的不同,还可以分为正式和非正式支持两大类。社会支持理论认为,社会中存在的大量弱势群体并不是因为他们的自身因素造成的,而是由于对这些弱势群体缺乏必要的社会支持。

对于农村留守儿童来说,由于父母教育的长期缺失,让家庭教育的功能被严重削弱。而父母陪伴和家庭教育的缺失也造成大多数留守儿童在心理和行为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成长和发展问题。当前,我国城镇化进程正处于重要阶段,要实现城乡结构的重大变革还需要较长的阶段,而长期存在农民进城务工问题也让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变为一项艰巨且长期的社会难题。而多方面因素也造成了农村留守儿童在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都面临风险,需要得到更广泛的社会关注和支持。只有让政府、学校、家庭、机构等社会角色充分参与进来,并不断优化和完善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体系,以更好地化解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难题。本文对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支持包括来自于政府、企业、学校和其他社区组织的支持,此外还包括来自老师、家长、亲戚、朋友的非社会支持。

(三)行为主义理论

行为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John Broadus Watson最早提出的,他研究了环境刺激与行为刺激之间具有规律性的关系。根据刺激指标,可以识别和控制人类行为的目标。行为主义认为:人类的行为和习惯是受到刺激和反应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对于农村留守儿童,因为其父母在外地工作无法经常陪伴左右,他们要如何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已成为他们性格养成和人生幸福的主要因素[27]。许多儿童由于无法得到家人的悉心照顾和关爱,这可能影响到他们的良好性格和行为习惯的养成,进而产生系列疑难问题,例如网络成瘾、过激性格等。因此,我们要加强对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学习和生活习惯培养方面的关注,这对于丰富当前的教育体系至关重要。

(四) 初级群体理论

初级群体是指通过面对面的交往模式而形成的成员之间密切关系的社区团体。这也是人类社会化的基本单元,是个人从家庭走向社会的必经之路。因此家庭也可以被称之为孩子成长过程中最为关键的初级群体,也是孩子顺利进入社会化的第一站,它也是儿童自我人格观念成型的起点。父母通过家庭教育提供文化资本,从而促使儿童社会化的顺利实现。然而,在留守儿童家庭中,家庭教育的功能由于父母的长期外开而导致缺位,这也让儿童社会化的纽带断裂[28]。虽然家庭教育不如学校教育那样标准,但仍然会对留守儿童的成长和发展产生非常关键的影响,同时对留守儿童的教育、道德和心理健康也有着重要作用,甚至会伴随留守儿童一生的成长。

参考文献

[1]Kuo, T,Dela Cruz, H,Redelings, M,Smith, L V,Reporter, R,Simon, P A,Fielding, J E,Teutsch, S M. Use of a Self-Assessment Questionnaire for Food Safety Education in the Home Kitchen - Los Angeles County, California, 2006-2008[J]. MMWR.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Weekly Report,2010,59(34).

[2]SHU Wen,CHEN Zhuo.Good Experience of Values Education Mode in the UK and the US for the "Left-behind" Children's Values Education in China[J].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2012,4(12):118-122.

[3]Mordeno Imelu G,Gallemit I Marie Joy S,Lantud Sittie Shayuri B,Hall Brian J. Personal psychological resources mediate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and mental health among left-behind children.[J]. PsyCh journal,2019,8(3).

[4]Davis Jason. ¿Educación o desintegración? Parental migration, remittances and left-behind children's education in western Guatemala.[J]. Journal of Latin American studies,2016,48(3).

[5]闫向华.“互联网+”时代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探析[J].教育现代化,2019,6(68):264-265.

[6]田倩倩.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以山西榆次区为例[J].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5(05):105-109.

[7]李芳利.浅谈家庭教育对边远山区留守儿童心理成长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才智,2019(33):54.

[8]刘庆,谭艳.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农村教育,2019(32):79-80.

[9]刘银燕.农村留守儿童的权益保护及其法律对策研究[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3(06):98-101.

[10]刘军.别让留守儿童成为家庭教育的空档——关于曲堤镇"留守儿童"情况的调查报告[J].学周刊,2011(34):207.

[11]曹莉,雷雨.家庭教育方式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9(06):94-95.

[12]段乔雨.新生代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困境及其突围[J].现代教育科学,2017(12):24-29.

[13]吕林,陈学军.家庭教育对农村儿童自我概念影响的个案研究[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9,35(04):35-40.

[14]李苹.基于治理政策下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思考[J].河西学院学报,2019,35(04):112-116.

[15]申宇静,张凤民.不同情况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差异性分析——以魏县为例[J].当代体育科技,2019,9(22):174+176.

[16]周琢虹.家庭教育缺失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影响与对策[J].江西社会科学,2013,33(11):197-200.

[17]李宁,傅凯.关于对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教育的对策研究——以济宁市农村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7,4(52):288-291.

[18]肖成虎.贫困县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基于贫困县阜南县乡镇农村学校的研究[J].中国农村教育,2018(24):60.

[19]曲芳沅.农村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教育实施策略[J].现代教育科学,2018(S1):47-48.

[20]徐增兰.谈农村家庭教育的缺失及应对策略[J].甘肃教育,2018(24):21.

[21] 王玉欣, 李娜, 任占兵,等.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J]. 科技研究, 2013.

[22] 周宗奎, 孙晓军, 刘亚,等.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1):9.

[23] 蒋平.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基本缺失的问题及对策[J]. 理论观察, 2005(4):79-81.

[24] 史晖, 王德勋.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J]. 教育探索, 2008(9):2.

[25] 谢启文.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与学校教育的对策[J]. 教育探索, 2008(10):89-90.

[26] 郭晓霞.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社会学思考[J]. 教育探索, 2012(02):24-25.

[27] 李佳圣.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关于鄂东南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调查报告[J]. 教育探索, 2011(12):112-113.

[28] 朱俊卿. 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的趋势[J]. 教育探索, 2009(7):2.

来源:百度文库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29] 贾金玲.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问题的思考[J]. 教育探索, 2007, 000(009):121-122.

[30] 高中建, 王潭. 农村寄宿制学校中留守儿童生活教育探究[J]. 教育探索, 2013(05):77-78.

[31] 张佐娟. 浅谈农村特殊教育保障体系的构建思路[J]. 教育探索, 2011(12):110-111.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中国科协|民政部|全国妇联|中国未来研究会|中国未来研究会家庭教育促进分会

地址:北京西城区核桃园东里6号广内街道党群服务中心内 联系电话:010-57854405 联系邮箱:2469287011#qq.com #换成@

Powered by FEPB X3.5© 2001-2022 ( 京ICP备2022018518号-2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