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教养方式研究及发展趋势

2024-6-21 09:24| 发布者: zwjm| 查看: 343| 评论: 0|来自: 百度文库

摘要: 父母教养方式研究及发展趋势 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家庭是最初的课堂,父母是第一任老师,由于儿童的行为极具模仿性和依附性,因此,父母在教育、抚养子女的日常活动中表现出的行为倾向即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儿童身心 ...
 父母教养方式研究及发展趋势
    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家庭是最初的课堂,父母是第一任老师,由于儿童的行为极具模仿性和依附性,因此,父母在教育、抚养子女的日常活动中表现出的行为倾向即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儿童身心的发展有着强烈而深远的影响。学者们对此作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许多有价值的成果。本文拟对这些研究进行综述,为优化儿童成长的教养环境,促使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材料。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起,许多心理学家从亲子关系的角度,采用类型学的研究模式,比较广泛地考察了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的影响。最早研究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影响的是美国心理学家西蒙兹(p.symonds)。[1]他提出了亲子关系中接受——拒绝和支配——服从的两个基本维度,以此说明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影响。
    之后,日本心理学家贤相耶武俊[2]和美国心理学家鲍德温(a.l.baldwin)[3]等都展开了父母养育态度与儿童个性关系的研究,得出结论了比较一致的结论。鲍德温使用家庭造访和观测家庭互动的基本频率的方法,重点研究了父母的包容、民主对儿童发展的促进作用。
    继鲍德温之后,美国著名的女心理学家鲍姆林德(d.baumrind)[4]通过采用实验观察、家庭观察和访谈的研究方法,对父母的教养方式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提出了自己的理论观点。她认为亲子交往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因此在父母教养方式的定义中应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父母对儿童所作要求的数量和种类,一是父母对儿童行为的反馈。[5]
    总之,西方心理学家由于使用方法论的观测研究方法,因而其结果具备可信性及有效性。近年来,我国心理学者在承继西方科学实验成果的基础上,也积极开展了大量的有关研究,分割出来适宜中国文化特点的父母教养类型,同时也深入探讨了父母教养方式、教养观念和犯罪行为与各种心理品质之间的关系。
    我国心理学者对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的学习(如智力、成绩、学校适应)、社会化发展(如社会期望、同伴关系、性别化)、创造性(如艺术、科学、社会活动和社交领域)、个性(如人格特征、自我概念、自尊)等方面,涉及的范围比较广。
    关于父母教养方式与子女人格特征的关系的研究说明,父母负性教养犯罪行为(包含惩罚、权威掌控、偏爱嘲讽、疼爱和管制干预)和教育疑惑主要与有利于子女心理健康的人格特征(例如忧伤性、紧张性)有关,充分反映亲子关系的亲子气氛与子女积极主动的人格特征(例如稳定性、有恒性和敢于为性)有关。而正性教养犯罪行为(包含关怀爱惜、引导认知和自我教育)中仅关怀爱惜与子女人格特征中的忧伤性呈圆形负相关。[6]
    一些研究者发现,父母教养方式是影响小学儿童自我概念的一个重要因素。父母的情感温暖与理解与小学儿童的自我概念呈显著正相关,[7]父母的拒绝否认、惩罚严厉、父母的过度保护与小学儿童的自我概念呈显著负相关。如果父母对儿童能够做出积极地反应,能够换位思考,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体会孩子的喜怒哀乐和各种需求,则有利于儿童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母亲行为与小学儿童自尊的关系研究发现,[8]母亲的支持、鼓励和积极参与可以促进儿童自我的健康发展,母亲的不支持行为如拒绝、惩罚,易引起儿童较低的自我评价,进而导致其较低的自尊水平。
    上面所援引的研究主要针对父母教养方式对子女个性的影响展开的,Seiches一些学者对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自学的关系并作了深入细致地深入探讨。曾琦等人指出,[9]父母的教养方式与儿童在学校的社会适应性及学习成绩存有紧密的关系。严苛性父母的儿童在学校的社会适应环境和自学方面更容易发生问题。恰好相反,民主性父母的儿童女性主义于能较好地适应环境学校的社交和自学活动。大量的调查数据也说明,父母的严苛惩罚、婉拒驳斥以及父亲的过分干预都与学习成绩呈圆形非常明显的负相关;而母亲的情感温暖和认知与学习成绩呈圆形明显的也已有关。在一次调查中,存有31.4%的家长宣称,如果孩子考试超过没建议,自己首先可以实行的行动就是“痛打一顿”或“严厉批评”。44.9%的学生则指出在考试成绩超过没父母建议时,自己可以遭父母的责骂。[10]
    此外,父母教育方式在儿童社会化的过程中也扮演重要的角色,[11]父母采取民主型教育方式有利于孩子的社会性发展;放任型教育方式的父母虽然给孩子的自由较多,有利于孩子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但在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最初阶段,采用这一教育方式,会导致子女社会性发展的不成熟;父母采取专制型教育方式,对孩子的过多干预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孩子自我意识和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不能收到预期的教育效果。谷传华等对30位中国近现代社会创造性人物的早期家庭环境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特点进行考察,也得出了与此相似的研究结果。
    近年来父亲扶养方式引发了研究者的日益注重,研究者指出,在儿童性别化过程中,父亲有著比母亲更为重要的影响促进作用。孩子在幼小时虽然更多地倚赖母亲生长,但必须必须存有亲生父亲和强有力的父亲形象的影响,否则,儿童就难构成女性气质的、被动性的人格特征,还可以发生性别角色以及人格适应环境的障碍,甚至可以产生违法犯罪的犯罪行为。这一点在儿童心理发展中已获得实际和理论的检验。[13]
    上述分析表明,我国心理学者运用实证的方法对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心理发展进行了多视角的研究,既是对西方父母教养方式研究理论的印证,又是对其理论的深化和发展,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为家庭教育提供了宝贵的借鉴资料。
    综观现有研究,笔者辨认出存有以下一些问题:
    第一、我国心理学者对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心理发展某一方面关系的研究较多,对父母抚养方式本身的研究较少,而国外心理学家对父母教养方式本身的研究较多,并揭示出父母抚养方式的不同类型及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作用,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学者根据本国的文化特点,结合国外的研究成果,划分出了符合我国文化传统的父母教养方式类型:溺爱型、专断型、纵容型和民主型[14]。
    第二、长期以来,心理学者过多地把父母教育观念因素做为一个整体因素去研究其对儿童发展的影响,但对母亲教养方式或对父亲教养方式的单独研究较太少,尤其就是对父亲教养方式的研究则更少。而实际上,父亲教育观念和母亲教育观念虽然存有着非常大的有关,但它们在儿童社会化过程中各存有精辟的促进作用而无法相互替代,而且由于父母性别角色的差异,父亲在儿童生活中起至着母亲不容替代的促进作用。
    第三、对幼儿期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较多,而对青少年期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较少,特别是对小学儿童的父母教养方式研究要少得多。尽管儿童入学后主要活动场所虽然已由家庭转向学校,但并不能就此否认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
    第四、现有的研究只注重父母教养方式对子女的单向研究,而没深入探讨儿童尚无的'个性特征和犯罪行为就是如何影响父母教养方式的挑选。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影响也就是相互的,儿童拒绝接受父母的教养方式施予给他们的影响,但这种拒绝接受并不是全然被动的,这其中涵盖着儿童对父母教养方式的心智、认知和挑选,反过来,儿童的犯罪行为或个性特征也可以引发父母对自身教养方式的思考,使得他们调整教养方式,实行代莱犯罪行为。
    首先,迄今进行的有关研究一致表明,父母的情感温暖与理解是教养方式中极为重要的一种积极的教养方式。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对子女予以情感温暖一般指父母尊重子女的意见和思想,保护子女的自信心和自尊心,经常与子女进行思想、情感方面的交流,能从子女的角度看待子女的言行,双方处于一种情感洋溢的氛围中。父母作为家庭生活的主导,子女健康成长的监护者,应仔细观察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情绪、行为的微妙变化,给孩子的行为更多理解、信任、鼓励、肯定和表扬,少一些埋怨、惩罚和责骂,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养态度和方法,给孩子以理智的爱,促使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其次,在家庭教育中要提防教育过度。父母这不许,那不许的戒律越多,孩子的活动范围就越大,生活中的直觉经验就越少,将来就越缺少灵活性。孩子就是在经验中蜕变的,为了并使孩子掌控科学知识,并以此回去展开正常的生活,经验比什么都关键,这就是现代儿童心理学为我们送去的最为稀有的财富。此外,父母对孩子的管教态度和继续执行女性主义必须一致。当父母对孩子则表示一种希望后,对孩子规矩的标准就要严苛按照希望回去继续执行。如果说得汪,而搞得不规范,孩子就可以见风使舵,不诚实。
    同时,有关研究也表明,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在影响他们选择不同教育方式的诸多因素中,是最关键性的因素。这就提醒我们应提高母亲的文化修养,加强对父母、尤其是母亲教育方式的研究和干预工作,以便给孩子提供一个健康、积极的身心发展环境。应当指出的是没有一种教养方式是对所有父母和子女都适合的。父母要常注意子女对管教方式的反应,并加以适当调整。
    综上所述,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的心理发展具备非常关键的促进作用,由于儿童的生活范围较小,早期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因素源于父母,父母的态度和教养方式不仅很大地影响孩子的智力发展水平,而且影响孩子的个性发展、道德品质和心理健康。父母应当不断提升自身的素养,通过较为恰当的教养方式给儿童施予积极主动的教育影响,为他们将来的发展搞好心理上的准备工作。
--------------------------------------------------------
作者:萧家丶小骚年
链接:https://wenku.baidu.com/view/8680018853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a0.html
来源:百度文库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中国科协|民政部|全国妇联|中国未来研究会|中国未来研究会家庭教育促进分会

地址:北京西城区核桃园东里6号广内街道党群服务中心内 联系电话:010-57854405 联系邮箱:2469287011#qq.com #换成@

Powered by FEPB X3.5© 2001-2022 ( 京ICP备2022018518号-2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