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服务案例丨不放弃!为196名脑瘫孩子重塑生命的力量

2024-6-25 15:09| 发布者: zwjm| 查看: 1033| 评论: 0|来自: 中国社会工作微信公众号

摘要: 01项目背景脑瘫儿童是儿童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常常表现出肢体残疾、语言功能障碍、理解表达能力下降等特征。由于病情复杂、疗程较长,因贫弃治的情况层出不穷,许多脑瘫儿童错失了康复的最佳时期,造成终生残疾。为帮 ...
01




项目背景

脑瘫儿童是儿童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常常表现出肢体残疾、语言功能障碍、理解表达能力下降等特征。由于病情复杂、疗程较长,因贫弃治的情况层出不穷,许多脑瘫儿童错失了康复的最佳时期,造成终生残疾。

为帮助脑瘫儿童健康成长,2018年以来,山东省莱阳市社工发挥“平台+服务”作用,为脑瘫儿童及家庭提供多元赋能服务,共帮助52名脑瘫儿童实现基本生活自理,38名脑瘫儿童进入校园跟班就读,106名脑瘫儿童能够独立行走。

02




实施过程

在赋能理论框架下,社工运用个案和小组等工作方法,为脑瘫儿童开展认知教育、家长赋能、专题研究、榜样引领和资源链接等服务,将他们的特殊经历外化为重塑生命的力量。

(一)开展儿童教育,获得新生希望

15岁的曦曦从小患有脑瘫,母亲是二级智力残疾,父亲和爷爷奶奶相继因病去世,外婆是其唯一的照顾者,家庭教育几乎为零。曦曦在学校也时常遭受同学的排挤,厌学心理非常严重,且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经常大吵大闹不配合治疗。社工了解到曦曦的情况后,通过音乐疗法帮助她疏导情绪,并运用倾听、专注和同理等支持性技巧,鼓励她正视康复治疗,同时邀请她参与小组活动,采用游戏和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她接触新的知识。渐渐地,曦曦脸上的笑容多了起来。经过两年的陪伴,曦曦已经顺利回到学校。“只要孩子能够健康成长,我就放心了。”曦曦的外婆说。

曦曦只是莱阳市众多脑瘫儿童中的一个。为守护这些“折翼天使”,社工通过提供培智教育服务,帮助脑瘫儿童学习1000个日常使用的汉字、1000以内的加减法以及三位数的乘除法,掌握字典使用、打字交流等技能,并从语言训练、智能生活、运动康复、自理能力、社交技巧五个方面开展为期一年的主题小组活动。吕格庄的浩浩从只会哼哼哈哈到逢人就会礼貌地问好,石桥泊村的修修从离不开奶奶到能够独立上课,西庙后村的裴裴从不敢主动发言到积极表达想法……这些鲜活的案例,让社工们感受到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走的每一步都踏实而坚定。

▲社工联合多方上门为脑瘫儿童及其家属开展服务

(二)实施家长赋能,提升康复信心

家中有一个脑瘫儿童,承担主要照顾责任的家庭成员会备受煎熬。经济的压力、持久的康复、长期的陪伴、情感的积压等都是脑瘫儿童康复过程中需要迈过的一道道坎。为了让家长能有机会喘口气,社工通过搭建脑瘫儿童家长互助交流平台,提供一周一次的喘息服务,帮助家长学习舒缓压力的技巧,满足社交等情感性需求。“能和大家说说笑笑,我整个人都精神起来了,也不再觉得自己是孤军奋战了。”一名参与喘息服务的家长说。

脑瘫的康复需要医生的精准治疗,更需要家长的积极参与。社工在与医生的交流中了解到,部分脑瘫儿童家长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想为孩子做点什么,但不知道如何去做,为此深感焦虑。于是,社工将分散在医院里的优势资源进行整合,以赋能提升为着力点,链接小儿推拿资源,为有需求的家长开展脑瘫儿童康复技能赋能小组培训,共帮助26名家长了解儿童生长发育的特点,掌握小儿推拿常用的104个穴位,并学习小儿推拿、艾灸等脑瘫儿童中医康复治疗方法,让家长也能够为孩子的康复发挥辅助作用。小组活动结束后,病房里出现了一群忙碌的身影,他们辗转于感统室和针灸推拿室,协助医生开展康复项目,发挥“售后力量”作用。此外,社工还协助家长之间建立起伙伴关系,成立自助互助小组。

(三)入户专题调研,提供精准服务

关怀的背后,社工还肩负着更为艰巨的责任。社工通过链接志愿者和医护人员,编织成三方融合的寻找网格,在全市18个街镇的784个行政村逐一入户走访,对寻找到的203名符合康复条件的脑瘫儿童进行访谈,了解他们在经济、医疗、教育等方面的多样化需求。走访中,社工积极宣讲脑瘫儿童医疗救助政策,发放脑瘫疾病防治“明白纸”,解答有关医疗救助方面的问题,倡导早发现早治疗。

岔道口村的锐锐,4年前社工走访的时候,两岁半的她还不会爬。经过多次入户探访,社工给家长讲例子、说政策,父母终于同意将锐锐送去医院治疗。其间,社工充分发挥服务提供者和支持者等角色作用,帮助锐锐家长准备申请资料,协助其前往当地残联进行评级、完成材料申报,陪同办理住院治疗手续。经过系统治疗,锐锐一天天有了起色,会爬了,也会坐了,还能够摇摇晃晃站起来学走路了。“当年要是没有社工的耐心劝导和多次走访,锐锐现在可能连爬都不会。”锐锐母亲肯定了社工的努力和付出。

在后续的跟踪访谈中,社工采用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等方法,了解脑瘫儿童的生活环境、康复效果以及目前存在的问题和需求,做好详细记录并汇总,进行分类服务管理。对于已经正常生活入学的孩子,社工鼓励他们勇敢追求自己的理想,多参与社区和班级活动,结交新朋友,搭建良好的朋辈支持网络。

(四)发挥榜样作用,推动社会融入

社工初见刘晓琳时,她身着红色志愿者衣服坐在轮椅上,言笑晏晏,温暖人心。刘晓琳因出生时难产造成运动神经与语言受损,后被确诊为脑瘫,但她自学写作,用一根拇指敲出了500多万字的文学作品。社工了解到刘晓琳的事迹后,深入家庭挖掘这位“拇指姑娘”背后的努力付出,将她从吃饭穿衣都困难到成长为网络作家的故事制作成短视频,组织志愿者深入乡村、社区、学校、企业等地广泛宣传,营造有利于脑瘫儿童康复的环境。

社工还邀请并协助刘晓琳定期前往莱阳复健医院,开展以“认识自我”为主题的讲座,分享她与命运做斗争的经验、面对疾病时曾有的痛苦与彷徨,以及克服困难的办法和途径。通过系列讲座,家长们表示受益匪浅,改变了“照顾脑瘫儿童,就是吃饱穿暖”的偏差认知。在社工的激励下,脑瘫儿童也积极主动地学习文化知识,努力提高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五)链接多方资源,构建滋养环境

首先,社工联合社区工作者在社区开展“合力预防脑瘫,建设健康社区”专题讲座,让居民树立对脑瘫儿童的正确认知。其次,链接社会慈善资源,帮助脑瘫儿童实现一个个微心愿。北臧家疃村的乔乔想要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学习桌椅,社工发动社会爱心人士进行捐助。在了解房间布局尺寸后,爱心人士带着订制的学习桌椅进行现场安装调试。刚安装好,乔乔就坐到新椅子上不愿意下来,满心欢喜。再次,社工挖掘社区骨干,发挥在地优势,培育了9支志愿服务队伍,开展科普预防活动20次,形成了“社工+志愿者”的联动服务模式。最后,社工搭建桥梁,引导高校资源和专科医院建立互助合作关系,运用服务与动态研究相融合的方式,通过服务共施、活动共办、效益共创,促进跨学科合作和优势互补,探索脑瘫儿童医康结合、康教融合发展路径,为针对脑瘫儿童开展的精准化康复和精细化服务提供了专业支撑。

03




专业反思

2000多个日夜,社工在1732平方公里的梨乡土地上,目睹了脑瘫儿童及其家长为康复做出的努力,主要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引进各方专业力量,形成以政府为主导、社工为引领、医院为支撑、特殊教育学校为补充、志愿者为辅助的综合服务平台,并通过专业培训、政策激励等方式,不断壮大社工服务队伍,建立健全社工服务体系和工作机制,满足脑瘫儿童及家庭的多样化需求。

二是倡导政策完善。尝试通过课题研究、决策咨询、政策建议等方式,向相关部门提出完善脑瘫儿童康复治疗、社会救助、就学娱乐、专业服务和社会参与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并倡导社会大众关心关爱脑瘫儿童,营造有利于脑瘫儿童成长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

三是加强源头预防。通过健康宣传、居民动员等方式,不断提高社会大众对婚姻关系和健康体检的认知水平及风险规避意识,培养良好的健康饮食和运动习惯,以降低胎儿发生脑瘫的风险。(文中脑瘫儿童均为化名)
作者单位:王平祥,中共莱阳市委社会工作部;张雨、杨萍萍,鲁东大学

来源:《中国社会工作》2024年4月下刊,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

转载:中国社会工作微信公众号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中国科协|民政部|全国妇联|中国未来研究会|中国未来研究会家庭教育促进分会

地址:北京西城区核桃园东里6号广内街道党群服务中心内 联系电话:010-57854405 联系邮箱:2469287011#qq.com #换成@

Powered by FEPB X3.5© 2001-2022 ( 京ICP备2022018518号-2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