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家庭学生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结题报告
我们的课题《特殊家庭学生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从开题到现在经历了三年的时间,在这三年里,我们课题组的成员抱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尽已所能,积极钻研,认真探索,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又达到了预期效果。在本课题结题阶段里,我们不断地总结,认真地收集整理资料,务求给本课题的研究画上圆满的句号。 一、问题的提出 通常一个温暖的家庭应是一个完整的家庭,既有父爱,又有母爱,父母之爱有机融合, 维系着家庭的平衡,形成和谐的家庭氛围。然而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思想观念不断地更新,以及离婚率、犯罪率,交通事故等大幅增加,致使现代正常家庭体制分化现象越来越普遍。很多正常家庭的格局被打破,由此产生单亲家庭、离婚后重新组合家庭,寄养家庭,罪犯家庭等多种特殊家庭类型。近十年来,在美国因父母离婚而产生的特殊家庭占家庭总数的22.5%,40-50%的孩子生活在这类特殊家庭中。我国自1995年以来,离婚对数突破100万,离婚率突破10%。目前的离婚案件占全部民事案件的一半以上。几乎平均每一分钟就有一件离婚案件需受理。我校地处清城区麦围新街,环境较为复杂,大部分学生是“新移民”,父母来自农村,文化素质较低,多数无固定职业或无正当职业,有些家长下岗或到外地打工。由于父母素质较差,加上所处环境的复杂性,致使不少学生家庭成为单亲家庭、离异家庭、特困家庭。经调查,202X年我校1522名学生中,来自特殊家庭的学生有180多名,约占全校学生数的12%,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数字。这些特殊家庭的学生,由于长期缺乏父母正常的爱护和管教,抗挫折能力低下,是非观念淡薄,心理素质差。特殊家庭给孩子带来的消极影响是十分明显的,由于这些孩子过早地失去了正常的父母之爱,过早地承受了人间的悲欢离合,其智力、性格、情绪和社会性的良好发展受到压制或扭曲,并造成学生学业成绩下降,思想品质下滑,而且也导致行为异常和心理偏常。这对整个社会的发展,未来国家人才的竞争,人口素质的提高,无疑是一个不可低估的不利因素。 《小学德育大纲》基本原则的第二条指出:“以对祖国未来和对学生负责的态度,满腔热情地爱护并全面关心每一个学生,对缺点较多和有特殊情况的学生,更要亲近和帮助他们,切忌偏见。了解他们的思想品德状况和日常行为表现;了解社会和家庭环境变化给他们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以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因此,结合我校实际开展特殊家庭学生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是我校开展德育教育的需要,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 二、概念的界定 我们所研究的“特殊家庭学生”是相对于正常家庭学生来说的。“教育现状”是指现阶段特殊家庭学生的行为表现、心理表现,以及他们的家庭情况和家庭教育背景。 在本课题研究中,我们将特殊家庭分为以下几类: 1、离异家庭:指夫妻双方感情破裂,从而导致家庭解体后出现的家庭。 2、闹离婚家庭:指夫妻双方因婚姻破裂,想早日结束共同生活,但家庭还末正式解体的一种家庭。 3、分居家庭:指因各种原因造成夫妻双方两地分居的家庭。 4、寄养家庭:指夫妻双方因无法照顾子女,而将子女托付他人照养的家庭。 5、特困家庭:家庭月收入少于1000元,家庭经济十分困难。 6、教育不当家庭:指家庭成员没有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导致孩子不健康成长的家庭。 7、领养家庭:指领养他人孩子的家庭。 8、婚后重组家庭:指夫妻离婚后与他人重新组合的家庭。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目的 本课题主要是通过了解特殊家庭学生的异常心理、异常行为,以及家庭情况和家庭教育状况。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教给家长正确的教育方法,使家庭与学校形成教育合力;探索矫治特殊家庭学生的异常心理、异常行为的对策;探索出学校德育工作中促使特殊家庭学生健康成长的有效途径。 四、研究过程 根据课题实施方案,本课题研究顺利进行了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结题阶段: (一)、准备阶段(立项初期),主要工作包括组建课题研究组织;课题组成员家访,详尽了解特殊家庭学生的家庭情况及家庭教育状况,掌握各特殊家庭学生的行为、心理特征,建立特殊家庭学生教育档案;学习有关课题研究理论,制定课题实施方案。 (二)、实施阶段(研究阶段),主要工作包括 1、各班主任设立《成长记录袋》,对学生进行书面问卷调查,召开家长座谈会,定期家访。与研究对象谈心,了解他们的感受,进行心理辅导。健全各类档案材料数据搜集。 2、及时向家长反馈学校的教育活动和学生在校的同学交往、学习心理等方面的表现情况,宣传当今家庭教育的理念和方法,帮助家长转变教育观念,指导家长对孩子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和教育;为学生搭建与同学交往的活动平台,鼓励特殊家庭学生在活动中克服自卑,树立自信,鼓励特殊家庭学生多与同学交流、沟通,形成健康良好的个性。 3、学校定期开展研讨活动——课题组成员理论培训、开展课题研讨课。课题组成员按要求认真反思总结,编写教育案例,在此基础上总结在特殊家庭学生教育中的成功经验,撰写论文的重要性,我校积极鼓励和支持家长参与社会上的这些活动,并为家长们提供讲座内容和信息。 (三)、探索出矫治特殊家庭学生异常心理、异常行为的对策。 三年来,我们抱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尽已所能,积极钻研,认真探索,采用多种方法进行特殊家庭学生教育的策略研究,从中总结出矫治特殊家庭学生的异常心理、异常行为的对策: 1、学校营造健康向上的集体氛围。结合大队部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活动,营造适合特殊家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充满关爱、积极向上的集体氛围。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从精神上、学习上、生活上给予特殊家庭学生帮助,使同学之间学会平等相处,消除隔阂。 2、成立“爱心基金会”,帮助特困家庭学生解决生活上的困难,减免学杂费。切实解决特困生的教育问题,努力做到不让一个特殊家庭学生因家庭贫困而失学、辍学。 3、建立特殊家庭学生教育档案,及时疏通辅导。各班主任深入了解每一个特殊家庭 学生的有关情况后,建立特殊家庭学生教育档案。做好分类指导和个案分析。针对个案的不同情况及时采取相应的帮扶措施,及时疏通辅导,做好辅导记录,以备跟踪。 4、开设“心语室”,建立“悄悄话信箱”。由受过专门培训的,富有教育经验的老师任心理辅导老师,对有需要的特殊家庭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和疏通。经过重视和关注以后,特殊家庭学生的思想表现、学习努力程度总体上向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而且个别特殊家庭学生还转化成了成绩、品德优秀的学生。 三年的课题研究,带动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建立了一整套完整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制度,培养了一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立了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立体网络系统。加强了学校德育管理体系建设,使学校的德育教育又上新台阶。202X年 8月,我校被中国教育学会评为“全国中小学思想道德建设活动先进单位” ;202X年6月,我校被中国教育学会评为“全国中小学思想道德建设实践创新活动先进单位” ;202X年10月,我校少先队大队部被评为“清城区的红旗大队”。 (四)、教师教育观念得到了转变,理论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 通过三年来的研究,课题组成员在教育观念上有了明显的转变,对特殊家庭学生的特殊教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课题组成员都认识到,要矫治特殊家庭学生的异常心理、异常行为,必须重新认识并把握好自己的角色地位,使自己由一个简单的行为裁判者,管理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生活的参与者,同时,必须掌握一定的心理辅导知识与技巧,才有可能帮助学生矫正异常心理,促进其健康发展。为此,课题组成员主动参与培训,经常利用工作空闲时间自学专业知识,边学习边实践,边实践边学习。为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铺平道路。老师们在每次的课题组的活动中,分析特殊家庭学生的行为心理,讨论如何引导转变特殊家庭学生,写好教育心得。三年来,老师的理论水平上了一个档次。老师们积极撰写论文,几十篇论文获区级以上奖励,实验老师不断总结特殊家庭学生教育经验,编辑出《特殊家庭学生教育个案集》。 (五)、家长的认识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增强了。 从家长的反映来看,通过家长会,经验交流会,普遍提高了家长对教育子女重要性的认识,家长感到责任重大。最近,我们对特殊家庭学生家长又进行了测试,和前测进行比较,结果如下: (这次测试总发出问卷120份,收回问卷105份,有效问卷105份。)
我们从班主任和家长的反映汇总了解到,大部分特殊家庭学生自主能力、自理能力有所增强,学习态度明显好转,部分特殊家庭学生学习成绩有所提高。对待周围的人和事的态度明显好转,能积极参加学校、班级组织的各种活动。在老师认真指导下,大部分特殊家庭学生自信心倍增,将自己的生活感受或所见所闻写成文章,并拿出自己的得意之作,编辑成特殊家庭学生作品集《成长中的小树苗》。 七、问题与思考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也深深感到还有许多有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大家讨论: 1、学校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因为特殊家庭学生的行为问题很多都是心理问题。 但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如何能以更有趣味的形式出现,让更多的孩子自觉自愿地参与其中,并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2、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多,每一名老师,都理应对心理学的 原理和方法有更多的了解,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推动者。但现在大部分老师对心理学相关的知识还相当缺乏。因此,如何能尽快建立起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支持系统是非常必要的。 3、在目前情况下,学校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压力,老师很难投入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去管理和辅导特殊家庭学生。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建立社会帮教体系,发动家庭教育志愿者担当义务辅导员,选定特殊家庭学生作为帮教对象,一对一长期结对,跟踪帮教,关心特殊家庭学生的思想、学习和行为习惯。尽可能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 -------------------------------------------------------- 作者:ky...1@163.com 链接:https://wenku.baidu.com/view/3bd58e0e1a2e453610661ed9ad51f01dc381574f.html 来源:百度文库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
地址:北京西城区核桃园东里6号广内街道党群服务中心内 联系电话:010-57854405 联系邮箱:2469287011#qq.com #换成@
Powered by FEPB X3.5© 2001-2022 ( 京ICP备2022018518号-2 )